在濕冷的台北,這篇心得讀起來暖暖的,對阿金想要傳達的理念,看得很透徹!
感謝曾晴月小姐同意和大家分享圖文,祝大家假日愉快~
這照片也拍得很有意境~
=====
《ICU重症醫療現場》
這本書
我在一刷時就買了三本
一本給我自己
一本給我大女兒
一本送給一個在醫院遇見的太太
在阿金醫師出書之前
我就在他粉絲團裡
讀醫師的文
其中有許多很撞擊我心的文章
去年夏天
我守著加護病房的日子
重要的家人在重症加護病房裡
待了三個禮拜
我多麼慶幸自己遇到的加護重症醫師
也有阿金老師這樣的心
那時的醫師
給了我這個家屬很大的力量
也給了在加護病房裡的家人
最大的醫療幫助
後來家人出了加護病房轉院後
我有一個月的時間
每天在夜裡需要經過急診室
到家人病房陪伴探視
夜裡的急診部像戰場一樣
男女老幼少
哭聲喊聲叫罵聲伴著救護車鳴聲
這是多高壓的工作生存環境啊
我一直覺得
急診醫師跟重症醫師
是很不被看見的醫師群
時刻得承受病患死亡將近的夾擊
急診醫師從鬼門關搶命
重症醫師則跟死神拔河
急診部通日明亮救護車聲此起彼落
各式各樣急症的處理現場
在極短的有限時間裡
試圖搶最多的生存機會
重症加護部二十四小時無日夜之分
各式醫療器具維生系統的聲音
醫護人員在鬼門關守著
努力不讓生命走向那門裡去
但
這兩個部門的醫師不被看見
因為他們面臨的是病患最不好的時刻
一旦病患無生命危險之虞
病患就能離開這兩個地方
到專科去診治醫療
病患復原
也極少想起那最最緊急時
照護守住他生命的醫師
說回阿金醫師的這本書
這本書全書用字簡潔卻細膩
大部份人都能讀懂筆者所要傳達的
卻又能在某個情境裡
找到自己曾經經歷或面臨的窘境
腦海裡直接浮現那樣的曾經
又多麼希望當時有個醫師
可以這樣在身邊
其中最觸動我的是
PART 3 結束 不結束
當生命走到盡頭 會用另一種形式開始
那一篇篇都撞擊了我的心
病患不是唯一生病的一個
其實病患的家屬也病了
尤其是主要照顧者和病人最親暱的家人
這整個篇章
帶給滿滿自責的家屬滿滿的力量
終於有醫師可以說些什麼
在家屬很徬徨自責或互相卸責的時候
醫師的一席話便是家屬的處方箋
好重要好管用
全書有兩個篇章裡的小故事
讓我久久無法忘卻
常常想起
一則
「一輩子觸動我心的男人」
一則是
「面對無法救治的病人 我們要救家屬」
一輩子觸動我心的男人
寫的是一位患升主動脈剝離的醫師
主動脈剝離的醫師
被他的醫師朋友們從手術台上救下來
那是真正捧過他心臟的朋友
已經不是生死之交可以形容
讀這篇文章時
我總直接連接我丈夫的摯友
一位急診部主任林XX
他便是這樣的朋友
面對無法救治的病人我們要救家屬
讀這一篇文章時
我淚流滿面
醫師在病人已經無法被救治時
為病人家屬做的
尤其是給那個主要照顧者的支持
真的讓家屬有可以放過自己的理由
面對病床上那深愛的人
無能為力的自責跟無盡的悲憤
是一輩子都好不了的傷口
但醫師的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面談
給了深陷黑暗深淵的家屬一束光
我說了好多
但又好像沒說什麼
我只是好想告訴大家
看看這本書
讓自已換個角度
去審視醫病關係裡
一般人忽略的部分
如果你曾在生死存亡裡經過
或正在經歷
把這本書帶在身邊
或許某個篇章
某句話
能療瘉你心中的某個傷痛
謝謝陳志金阿金醫師
 網紅的藏寶箱
							網紅的藏寶箱